光伏电池片技术路线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
单晶硅电池片
结构与原理:单晶硅电池片以单晶硅为基础材料,晶体结构完整,原子排列规则。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硅材料的光电效应,当光子照射到电池片上时,硅原子中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跃迁成为自由电子,从而产生电流。
效率与优势:转换效率较高,实验室最效率已超过 25%,量产效率也在不断提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在光照和温度变化等条件下性能较为稳定。
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大型地面电站等领域,尤其在对发电效率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中具有明显优势。
多晶硅电池片
结构与原理:多晶硅电池片由多个小晶粒组成,其晶体结构不如单晶硅规整。工作原理同样基于光电效应,不过由于晶粒边界存在一些缺陷,对光生载流子的传输有一定影响。
效率与优势: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生产工艺较为成熟。虽然转换效率略低于单晶硅电池片,但在大规模应用中仍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应用场景:在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中应用广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站的建设成本。
非晶硅薄膜电池片
结构与原理:非晶硅薄膜电池片是在玻璃、不锈钢等衬底上沉积一层非晶硅薄膜作为光电转换层。非晶硅具有短程有序、长程无序的结构特点,其光电转换原理与晶体硅类似,但由于结构的差异,光生载流子的迁移和复合机制有所不同。
效率与优势: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且可以在柔性衬底上制备,具有较好的可弯曲性和轻便性。适合用于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小型便携式光伏设备等领域。
应用场景:常用于建筑幕墙、屋顶光伏瓦等与建筑结合的场景,以及一些对重量和空间要求较高的特殊应用领域。
碲化镉(CdTe)薄膜电池片
结构与原理:以碲化镉为光吸收层,通常采用化学浴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碲化镉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能够有效地吸收太阳光中的可见光部分,从而产生光电效应。
效率与优势:转换效率较高,在大规模生产中具有成本优势。其弱光性能较好,在阴天或低光照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发电效率。
应用场景:适用于大型地面电站和一些光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
铜铟镓硒(CIGS)薄膜电池片
结构与原理:CIGS 电池片的光吸收层由铜、铟、镓、硒等元素组成,通过调整各元素的比例可以优化电池的性能。其晶体结构具有较高的光吸收系数,能够充分吸收太阳光中的不同波长的光。
效率与优势: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理论上可达到较高的极限效率。同时,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辐射性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较为优异。
应用场景:可应用于分布式发电、BIPV 等领域,尤其在一些对电池性能和外观要求较高的建筑光伏项目中具有独特优势。
钙钛矿电池片
结构与原理:钙钛矿电池片以有机 - 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为光吸收层,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和优异的光电性能。其光电转换过程包括光吸收、载流子产生、传输和收集等环节,钙钛矿材料在其中表现出高的光吸收系数、长的载流子扩散长度和低的载流子复合率。
效率与优势:转换效率提升迅速,实验室效率已超过 25%,且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的潜力。其材料可设计性强,通过调整成分和结构可以优化电池的性能。
应用场景:目前处于研发和试点应用阶段,有望在分布式光伏发电、柔性光伏器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异质结电池片(HJT)
结构与原理:异质结电池片在晶体硅衬底上分别沉积非晶硅薄膜和微晶硅薄膜,形成 P - N 结。这种结构结合了晶体硅和非晶硅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效率与优势:转换效率高,量产效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且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和弱光响应特性。同时,其工艺相对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
应用场景:在分布式光伏和大型地面电站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一些对发电效率和度电成本要求较高的项目中更具竞争力。
背接触电池片
结构与原理:背接触电池片将正负电极都设置在电池的背面,正面没有电极遮挡,从而提高了光的吸收效率。其通过在电池背面制作复杂的电极结构和钝化层,实现光生载流子的高效收集和传输。
效率与优势: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和美观的外观,适用于对发电效率和外观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由于正面无电极,减少了电极对光的反射和遮挡,提高了电池的光学性能。
应用场景:光伏电池片常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等领域,能够在满足发电需求的同时,提升建筑的美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