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两张光伏榜单引发业内热议。一张是Infolink 2022年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TOP 5榜单,除通威、爱旭、润阳、中润光能(中宇)位列前四外,捷泰科技取代潞安,跻身全球前五。
另一张榜单是Infolink全球组件出货TOP 10榜单,通威组件出货与韩华QCELL并列全球第九。值得一提的是,通威于2022正式进军组件环节,当年出货跻身全球前十,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两张榜单折射了当下光伏产业发展现状,龙头竞争加剧之下,仍有黑马突围。同时,一体化洪流凶猛,专业化企业日渐稀缺。
十年间,台湾太阳能光伏电池片企业经历了辉煌到暗淡,海峡的另一岸,大陆光伏企业正积蓄力量,并在单晶PERC的新技术变革下奋起直追。这其中值得称道的当属通威、爱旭两大龙头的崛起。
2013年,通威豪掷8.7亿收购合肥赛维,重启赛维电池生产线,填补其电池片空白。2015年,通威在成都率先扩产新产能,并将技术路线切换到单晶电池。根据财报,2016年通威光伏电池产能为3.4GW,到2017年增长至5.4GW,一举登陆专业电池企业排行榜首。
2018年11月,通威双流三期3.2GW太阳能电池项目采用全面背钝化技术(PERC),加上合肥二期工厂共16条电池产线,至此通威PERC电池产能达到5.5GW。根据财报,到2018年底通威太阳能电池产能12GW ,其中高效单晶电池9GW,多晶电池3GW,通威再次夯实电池巨头地位。2019年底,通威太阳能电池产能20GW,其中高效单晶电池17GW,单晶PERC电池出货超过10GW。
在产能及成本双优势驱动下,2019年通威太阳能又押宝182mm、210mm大尺寸。在n型赛道上,通威是业内早一批投入GW级 HJT和TOPCon中试线的企业,2022年,基于自主研发成功的行业首条大尺寸 PECVD Poly 技术产线,通威推出 TNC电池;HJT技术方面,通威建立了行业首条210半片铜互联中试线。
短短几年,通威太阳能电池业务从无到有,并一路攀升为行业龙头。“打下江山”的通威进一步巩固其龙头地位,根据通威2022年财报,其电池产能达到70GW,其中182mm及以上尺寸产能占比超过95%,电池出货规模达到47.98GW。预计2023年底,其电池产能达到80-100GW,组件产能达到80GW。
同属于龙头阵营的爱旭光伏电池制造之路始于2009年,2015年开始量产单晶电池片。2017年是爱旭发展尤为重要的一年,完成了股份改制、义乌基地正式投产,同年其管式PEEC技术实现量产,当年高效PERC年出口量全国排行第1,并以黑马之姿登陆电池企业TOP 5榜单,位居第四。
2018年,爱旭佛山基地改造为单晶PERC产线,产能约2GW。随后,爱旭筹建义乌二期和天津一期工厂。到2018年底,爱旭电池产能达到5.5GW,实现PERC电池出货量、双面电池出货量全球第1,在年度电池TOP 5榜单中,一举超过台湾联合再生能源和茂迪,跃升至全球第二。在接下来几年中,爱旭稳居全球第二的宝座,与通威一道成就电池双巨头。
回看爱旭的崛起之路,在于其专注研发、准确踩住技术变革点。在尽享PERC红利之后,爱旭又率先响应硅片迭代变革。2019年7月,爱旭首批166mm大尺寸电池在天津基地正式下线,成为全球首个实现166高效双面PERC电池试投产的专业电池厂。2020年1月10日,爱旭义乌基地全球首发210mm高效太阳能电池,正式接轨大尺寸硅片。
2021年,润阳股份与石嘴山市政府签订投资年产10万吨的高纯多晶硅项目和年产5GW的高效电池项目投资协议,产业链延伸至硅料端。2023年2月,内蒙古润阳悦达年产3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正式在当地发改委备案,润阳硅料版图再得到扩充。
2022年,爱旭紧跟n型迭代大势,新一代N型 ABC 电池技术珠海基地项目首期6.5GW顺利投产。根据爱旭2022年财报,年内累计实现电池销量34.42GW。0年以来,先后与天合光能、晶科能源联姻,共同完善硅料、拉棒及硅片产业链条。2022年,通威正式向光伏组件环节进发,以黑马之姿先后中标华润、广东电力等组件集采。根据通威2022年度财报,其组件出货量达到7.94GW,成功跻身全球组件出货前十。
2022年以来也在加码组件产能,包含义乌30GW新型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济南15GW高效组件项目,珠海爱旭10GW新世代高效晶硅太阳能组件项目等。在2022年度报告中,爱旭股份提及,为促进未来几年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公司2023年计划新增国内生产基地 2-3 处,每个基地规划不低于30GW 电池、组件的一体化产能,相关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
整体来看,目前仅有捷泰科技是单纯的电池企业,根据2022年财报,捷泰科技截至目前建成及规划中的生产基地有3处,规划年产能53.5GW。
从光伏电池片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专业化与一体化两种模式长期存在。与单一环节的企业相比,一体化布局的企业可以降低全产业链成本,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2021年以来,在产业链供需矛盾持续凸显,大势所趋之下,一体化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部分企业甚至将制造环节延伸至上游多晶硅、工业硅。另一方面,一体化布局伴随比较大的沉没成本,一旦新技术出现,现有技术会成为沉没成本,同样值得光伏企业警惕。